清明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時的清明,除了祭祀外還有很多豐富有趣的習俗,如禁火、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等,這些都被不會說話的館藏文物默默地詮釋著。
長安城里的“馬球大賽”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有一種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運動項目——馬球。唐代長安城,有寬大的球場,唐玄宗、唐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清明時節(jié),草長鶯飛,來一場酣暢淋漓的“馬球大賽”,無比愜意。
《馬球圖》局部 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wǎng)
唐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20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蹬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姿態(tài)矯健,得心應手。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xiàn)了唐代馬球比賽緊張驚險的場面。唐代馬球從波斯(今伊朗)傳入中國,風行于宮廷。當時宮廷中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婦女都愛打馬球。唐代的宮城和禁苑里多半筑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
大唐壯觀的狩獵景象
清明時節(jié),古人一起出去踏青、狩獵,這樣的場景在唐墓壁畫《狩獵出行圖》中有所體現(xiàn)。珍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狩獵出行圖》是唐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全畫猶如一曲優(yōu)美的交響曲,呈現(xiàn)出大唐壯觀的狩獵景象。
《狩獵出行圖》局部 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wǎng)
《狩獵出行圖》局部 來源: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wǎng)
《狩獵出行圖》前面有四匹白馬為先導,其余都在旗手之后,前呼后擁。中間一組人馬分六排,第一排一位身著青衣、體態(tài)雍容、神情自若的人物,可能是此次出行隊伍的主人。在他背后并列三騎,其中一穿白色袍服的長者正回首眺望,似在瞭望后隊人馬是否跟上,形成前后畫面的呼應。狩獵隊伍以青山松林為背景,樹木山石,使畫面深幽空靈。畫面人物有的臂上架著獵鷹,有的馬上帶著獵豹、猞猁,有的持旗,有的揮鞭,攜弓帶箭,向前疾馳飛奔;后面的獵騎則不甘落后,奮力追趕。
壁畫中還出現(xiàn)了獵犬、鷹、鷂、獵豹、猞猁等動物形象,再現(xiàn)了唐代皇室狩獵出行時架鷹帶犬的時尚。此圖人物安排疏密有致,繁而不亂,人物形象、動作、服飾顏色不盡相同,富于節(jié)奏變化,將聲勢浩大的狩獵出行場面描繪得淋漓盡致。
文物里的春耕春種
清明節(jié)氣,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萬物生長,四野明凈,泥土中孕育著數(shù)不盡的新生命,而對于農(nóng)家來說,田里的莊稼關乎著家中整整一年的生計,人類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歷代史料大量記載反映耕牛與經(jīng)濟生活休戚相關。
在陜西省漢中市博物館“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中陳列了一件陶牛,出土于陜西省漢中市老君鎮(zhèn)崔家營西魏墓中,下半身已殘缺,長55厘米,寬17厘米,高27厘米。陶牛呈站立狀,雖然看不到四肢,但頭部完整,五官清晰,雙目有神目視前方,眼周圍的線條清晰可見,身體肥壯,腹部圓潤,整體形象生動逼真。
一年四季,由古至今,節(jié)氣透露出自然律動的秘密,器物則承載了中國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清明節(jié)是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唯一一個由節(jié)氣命名的節(jié)日,珍貴的文物見證了文化的傳承,而在這數(shù)千年的傳承中清明節(jié)逐漸豐富著它的內(nèi)涵,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倫理道德和觀念信仰。跟著文物的印記,既是一次藝術之旅,也是直觀、深入了解清明傳統(tǒng)文化的契機。(記者 趙爭耀)
責任編輯:王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