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蟲,又稱膩蟲、蜜蟲,是一類植食性昆蟲,包括蚜總科(又稱蚜蟲總科,學名: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員。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蚜蟲總共有10個科約4400種,其中多數(shù)屬于蚜科。蚜蟲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壞性的害蟲之一。 其中大約有250種是對于農(nóng)林業(yè)和園藝業(yè)危害嚴重的害蟲。蚜蟲的大小不一,身長從一到十毫米不等。蚜蟲的天敵有瓢蟲、食蚜蠅、寄生蜂、食蚜癭蚊(aphid midge larvae)、蟹蛛、草蛉以及昆蟲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i,含綠僵菌)。蚜蟲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分布十分廣泛,但主要集中于溫帶地區(qū)。另外,物種的多樣性在熱帶比在溫帶要低得多。蚜蟲可以進行遠程遷移,主要是通過隨風飄蕩的形式來進行擴散;例如,萵苣蚜蟲被認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從新西蘭傳播到塔斯馬尼亞。 而一些人類活動也可以幫助蚜蟲的遷移,例如對附著蚜蟲的植物進行運輸?shù)倪^程。
中文學名:蚜蟲 別名:蜜蟲、膩蟲等
外文名:aphids
昆蟲綱 Insecta 亞綱:有翅亞綱 Pterygota 同翅目 胸喙亞目 蚜科 麥長管蚜、禾谷縊管蚜、麥二叉蚜、和麥無網(wǎng)長管蚜、玉米蚜、高粱蚜
分布區(qū)域:全球(兩極除外),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和亞熱帶地區(qū)。研究發(fā)現(xiàn)蚜蟲或許也能從光線中獲取能量,這是首次有證據(jù)顯示昆蟲體內(nèi)可能也存在光合作用。
形態(tài)特征
蚜蟲——繁殖最快的昆蟲。蚜蟲俗稱膩蟲或蜜蟲等,隸屬于半翅目(原為同翅目Hemiptera),包括球蚜總科Adelgoidea和蚜總科Aphidoidea。蚜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和亞熱帶地區(qū),熱帶地區(qū)分布很少。世界已知約4700余種,中國分布約1100種。前翅4~5斜脈,著生于觸角第6節(jié)基部與鞭部交界處的感覺圈稱為“初生感覺圈”,生于其余各節(jié)的叫“次生感覺圈”。蚜蟲為多態(tài)昆蟲,同種有無翅和有翅,有翅個體有單眼,無翅個體無單眼。具翅個體2對翅,前翅大,后翅小,前翅近前緣有1條由縱脈合并而成的粗脈,端部有翅痣。第6腹節(jié)背側有1對腹管,腹部末端有1個尾片。其中小蚜屬、黑背蚜屬及否蚜屬為中國特有屬。
體長1.5~4.9毫米,多數(shù)約2毫米。有時被蠟粉,但缺蠟片。觸角6節(jié),少數(shù)5節(jié),罕見4節(jié),感覺圓圈形,罕見橢圓形,末節(jié)端部常長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喙末
節(jié)短鈍至長尖。腹部大于頭部與胸部之和。前胸與腹部各節(jié)常有緣瘤。腹管通常管狀,長常大于寬,基部粗,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膨大,頂端常有緣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紋或端部有網(wǎng)紋,罕見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見腹管環(huán)狀或缺。尾片圓椎形、指形、劍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圓。表皮光滑、有網(wǎng)紋或皺紋或由微刺或顆粒組成的斑紋。體毛尖銳或頂端膨大為頭狀或扇狀。有翅蚜觸角通常6節(jié),第3或3及4或3~5節(jié)有次生感覺圈。前翅中脈通常分為3支,少數(shù)分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脈2支,罕見后翅變小,翅脈退化。翅脈有時鑲黑邊。蚜蟲分有翅、無翅兩種類型,體色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葉背面、嫩莖、生長點和花上,用針狀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細胞受到破壞,生長失去平衡,葉片向背面卷曲皺縮,心葉生長受阻,嚴重時植株停止生長,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蟲為害時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葉片上,引起霉菌病發(fā)生,使葉片生理機能受到障礙,減少干物質的積累。
蚜蟲英文名為aphid ,亦作plant louse、greenfly或antcow。體小而軟,大小如針頭。腹部有管狀突起(腹管),蚜蟲具有一對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成份為甘油三酸脂,腹管通常管狀,長常大于寬,基部粗,吸食植物汁液,為植物大害蟲。不僅阻礙植物生長,形成蟲癭,傳布病毒,而且造成花、葉、芽畸形。生活史復雜,無翅雌蟲(干母〔stem mother〕)在夏季營孤雌生殖,卵胎生,產(chǎn)幼蚜。植株上的蚜蟲過密時,有的長出兩對大型膜質翅,尋找新宿主。夏末出現(xiàn)雌蚜蟲和雄蚜蟲,交配后,雌蚜蟲產(chǎn)卵,以卵越冬
,最終產(chǎn)生干母。溫暖地區(qū)可無卵期。蚜蟲有蠟腺分泌物,所以許多蚜蟲外表像白羊毛球??捎棉r(nóng)藥或天敵(瓢蟲、蚜獅、草蛉等)防治。蟻保護蚜蟲免受氣候和天敵危害,把蚜蟲從枯萎植物轉移到健康植物上,并輕拍蚜蟲以得到蜜露(蚜蟲分泌的甜味液體)。
本科多數(shù)種類為寡食性或單食性,少數(shù)為多食性,部分種類是糧、棉、油、麻、茶、糖、菜、煙、果、藥和樹木等經(jīng)濟植物的重要害蟲。由于遷飛擴散尋找寄主植物時要反復轉移嘗食,所以可以傳播許多種植物病毒病,造成更大的危害。其中包括麥長管蚜、麥二岔蚜、棉蚜、桃蚜及蘿卜蚜等重要害蟲。
本科蚜斑石蚜屬化石發(fā)現(xiàn)于蘇聯(lián)泰梅爾半島的中生代白堊紀地層,隨后瘤矽藻蚜屬及毛波石蚜屬出現(xiàn)于波羅的海附近地區(qū)的第三紀。
蚜蟲與螞蟻共生關系
蚜蟲的繁殖力很強,一年能繁殖10~30個世代,世代重疊現(xiàn)象突出。雌性蚜蟲一生下來就能夠生育。而且蚜蟲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懷孕(即孤雌繁殖)。
蚜蟲與螞蟻有著和諧的共生關系。蚜蟲帶吸嘴的小口針能刺穿植物的表皮層,吸取養(yǎng)分。每隔一兩分鐘,這些蚜蟲會翹起腹部,開始分泌含有糖分的蜜露。工蟻趕來,用大顎把蜜露刮下,吞到嘴里。一只工蟻來回穿梭,靠近蚜蟲,舔食蜜露,就像奶牛場的擠奶作業(yè)。螞蟻為蚜蟲提供保護,趕走天敵;蚜蟲也給螞蟻提供蜜露,這是一個合則兩利的交易。
常見的蚜蟲種類如下︰
蘋蚜
學名:Aphis pomi
成體黃綠色,頭、足黑色;卵黑色,產(chǎn)在唯一的宿主──蘋果樹上越冬。一種真菌靠它的蜜露生長。
甘藍蚜
學名:Brevicoryne brassicae
俗名菜蚜,形小、灰綠色,有粉狀蠟質復蓋物;群居在卷心菜、花椰菜、抱子甘藍、蘿卜等的葉背面,在北方以黑色卵越冬,在南方無有性期??捎盟幏刍驀婌F劑控制。
石原氏球蚜
學名:Chermes cooleyi
在云杉小枝端上形成長7公分(3吋)的圓錐形蟲癭,蟲癭于盛夏時破開,成蟲遷到道格拉斯冷杉(Douglas fir)上產(chǎn)卵。其生活史既可在云杉上完成,亦可在道格拉斯冷杉上完成。撒農(nóng)藥、在成蟲鉆出前除蟲癭和分開栽兩種樹可防治。
玉蜀黍根蚜
學名:Anuraphis maidi-radicis
生存依靠玉米地的螞蟻。卵在冬季由蟻貯藏在巢中,春天蟻把卵搬到草根上,然后轉到玉米根上。為玉米的大害,可使之停止生長、變黃和枯萎,也為害其他作物。
云杉癭球蚜
學名:Chermes abietis
體色為黑色,多小復眼,大復眼罕見,基部粗,向端部漸細,中部或端部有時膨大,觸角6節(jié),少數(shù)5節(jié),罕見4節(jié),形狀圈圓形,罕見橢圓形,末節(jié)端部長大于基部。腹管通常管狀,長大于寬,有蠟腺分泌物,多數(shù)種類為同寄主全周期,。植株上的蚜蟲過密時,會繁殖出有翅蚜蟲,尋找新宿主。夏末繁殖出有翅雌蚜和有翅雄蚜蟲,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與有翅雄蚜交配產(chǎn)卵越冬。形成鳳梨形蟲癭,長1~2.5公分(0.4~1吋),新癭綠色,具紅或紫色條紋,老癭褐色,由許多室(cell)組成,每室約含12個若蟲(nymph),盛夏時破開,溫暖地區(qū)可無卵期。受感染樹枝常死亡。不同植株敏感程度各異,最好防治法為噴藥。
麥二叉蚜
學名:Toxoptera graminum
是小麥、燕麥及其他小型谷物的大害之一。蚜蟲分有翅、無翅兩種類型,體色為黑色,于植株上,密集成黃色斑片狀,可毀掉整片莊稼。成蟲淡綠色,背有深綠條紋延向腹側,每只雌蚜蟲每代產(chǎn)50~60只幼蚜,后翅通常有肘脈2支,罕見后翅變小,每年20代??捎眉纳鞌臣皻⑾x藥防治。
桃蚜
學名:Myzus persicae
亦稱菠菜蚜(spinach aphid),成蟲淺黃綠色,背有3條深色線紋。生活史有兩個宿主,夏季雌蟲營孤雌生殖。秋季產(chǎn)雌蚜蟲和雄蚜蟲。傳播多種植物花葉病。
棉蚜
學名:Aphis gossypii
綠至黑色。在暖和地區(qū)終年產(chǎn)生幼蟲,在涼爽地區(qū)產(chǎn)卵。為害甜瓜、棉花、黃瓜等10馀種作物。常以寄生天敵和掠食性天敵防治。
豆長管蚜
學名:Macrosiphum pisi
淺綠色,致死豌豆,傳播黃豆花葉病。在車軸草和苜蓿上越冬,春季遷移到豌豆上。每只雌蚜蟲產(chǎn)50~100只幼蚜,每年7~20代??蓢姎⑾x藥防治。
馬鈴薯長管蚜
學名:Macrosiphum euphorbiae
在薔薇科植物上產(chǎn)黑色的卵,孵出幼蚜粉紅色及綠色相間,吃芽和葉。早春遷到夏季宿主(馬鈴薯)上。每2~3周一代。為番茄和馬鈴薯花葉病毒媒介。取食葉,致死蔓枝和花。
薔薇長管蚜
學名:Macrosiphum rosae
形大,綠色,有黑色附肢及粉紅色斑。只生于栽培薔薇上。天敵為瓢蟲和蚜獅。
薔薇圓尾蚜
學名:Anuraphis roseus
是蘋果的重要害蟲,使果實變形(蚜蘋果),使葉卷曲(可保護蚜蟲不被農(nóng)藥噴及)。生活史中包括一種替換宿主︰車前草,秋天返回蘋果樹上產(chǎn)卵。也危害梨、山楂、花楸等。防治方法為噴藥及用其天敵︰食蚜蠅、瓢蟲、草蛉、寄生蜂。
蘋果綿蚜
學名:Eriosoma lanigerum
生活在根部,可使蘋果樹矮小或死亡。幼蟲體被白色棉花圍住。防治為用寄生天敵。
五倍子蚜蟲
又名五倍子蚜、倍蚜蟲
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于昆蟲綱、同翅目、癭綿蚜科(Pemphigidae)、五節(jié)根蚜亞科( Fordinae )。我國倍蚜蟲有十多個種,分別寄生漆樹科鹽膚木屬鹽膚木、濱鹽膚木、紅鼓楊、青鼓楊樹葉上,蚜蟲刺激葉組織細胞增生、膨大而產(chǎn)生蟲癭,這些蟲癭統(tǒng)稱五倍子。
五倍子又稱為百蟲倉,可提煉單寧酸、沒食子酸和焦性沒食子酸等化工原料。我國使用五倍子已有 2000 多年歷史,主要應用醫(yī)藥上。其性寒、味酸咸,有收斂止咳、澀腸止瀉、斂汗止血功能,同時兼具消腫、解毒、抗魄鎮(zhèn)痛、避孕等功效。隨著醫(yī)學科學發(fā)展,應用沒食子酸和單寧酸為原料制作藥品,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療效明顯。以五倍子為原料提取單寧酸、沒食子酸和焦性沒食子酸,在醫(yī)藥、飲料、紡織、制革、石油、鉆探、冶金、稀有金屬提煉、墨水、航海、橡膠等工業(y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是重要工業(yè)原料。
五倍子在世界上僅分布于東亞中國、朝鮮、日本及中南半島。中國五倍子產(chǎn)量最多、質量最好,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五倍子”。清代開始,為我國傳統(tǒng)出口商品。在我國,五倍子產(chǎn)地分布在近20個省區(qū),主要產(chǎn)地在四川、貴州、湖北、陜西、云南,其產(chǎn)量約占全國總產(chǎn)量90%。
我國五倍子生產(chǎn)已有一定規(guī)模,還遠不能滿足國內(nèi)外市場日益擴大需求,因此推廣人工繁殖技術,提高單產(chǎn)和擴大生產(chǎn)面積,對于充分利用山區(qū)自然資源、拓寬農(nóng)民致富之路、增加出口創(chuàng)匯等很有意義。
麥蚜
麥蚜俗稱蜜蟲、膩蟲,屬同翅目,蚜科。我國常見的麥蚜有麥長管呀、麥二叉蚜及黍鎰管蚜。這三種蚜蟲在安徽各麥區(qū)均有分布,?;旌习l(fā)生,以麥長管蚜與麥二叉蚜為主。麥蚜以成蟲和若蟲刺吸小麥莖、葉和嫩穗的汁液。小麥苗期受害,輕者葉色發(fā)黃、生長停滯、分蘗減少,重者麥株枯萎死亡。穗期受害,麥粒不飽滿,嚴重時麥穗干枯不結實,甚至全株死亡。此外,麥蚜還可以傳播多種麥類毒素病。麥長管蚜和二叉蚜是黃矮病的主要傳病媒介,二叉蚜的傳毒力最強。麥蚜除危害麥類外,還可危害玉米、高粱等作物。野生寄主有看麥娘、鵝觀草、雀麥、馬唐等。
豌豆蚜蟲
豌豆蚜蟲
豌豆蚜蟲(Pea aphids)可以收獲陽光,并使用這種能量進行新陳代謝。
它可能是到2013年止已知唯一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物種。
它可以合成類胡蘿卜素——絕大多數(shù)動物都依賴類胡蘿卜素,如視力、骨骼生長及合成維生素等。所有已知的動物都是通過進食植物、藻類和真菌才能做到這一點,而豌豆蚜蟲靠陽光就可以。
早在2010年,亞利桑那的生物學家Nancy Moran 和 Tyler Jarvik就發(fā)現(xiàn)豌豆蚜蟲可以自己生產(chǎn)類胡蘿卜素,就像一個工廠。法國Sophia Agrobiotech研究所的昆蟲學家Alain Robichon 試圖揭示這種昆蟲為什么要合如此“昂貴”的代謝化學物質。
研究者發(fā)現(xiàn),類胡蘿卜素負責蚜蟲的體色,它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改變顏色,在最佳環(huán)境中,蚜蟲可以產(chǎn)生中等量的類胡蘿素,體色呈現(xiàn)為橙色;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中,會產(chǎn)生高量的類胡蘿卜素,體色呈現(xiàn)為綠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幾乎無色素,出生時為白色。
研究小組還測量了蚜蟲的三磷酸腺苷(ATP)水平——這個方法可以衡量生物體內(nèi)能量的轉化,這獲得了顯著的成果——綠色蚜蟲產(chǎn)生的ATP顯著高于白色蚜蟲,而橙色蚜蟲暴露在陽光下比處在黑暗時產(chǎn)生更多的ATP。研究者還對橙色蚜蟲的類胡蘿卜素進行了純化,以證明就是這些提取物可以吸收光線并轉化這種能量。
菊小長管蚜
學名: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Gillette)
同翅目,蚜科。分布在遼寧、河北、山東、北京、河南、江蘇、浙江、廣東、福建、臺灣、四川等省。寄主于白術、菊花、艾、野菊等。常在寄主菊花等的葉和莖上吸汁為害。春天菊花抽芽發(fā)葉時,也可群集為害新芽、新葉,致新葉難于展開,莖的伸長和發(fā)育受到影響;秋季開花時群集在花梗、花蕾上為害,開花不正常。為害白術時致葉片發(fā)黃,植株萎縮,生長不良,且分泌蜜露布滿葉面,光合作用受到影響。
菜蚜
菜蚜
中文名:菜蚜
別名:菜縊管蚜、蘿卜蚜
學名: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1843)
目:同翅目
科:長管蚜科
寄主:白菜、油菜、蘿卜、芥菜、青菜、菜薹、甘藍、花椰菜、蕪菁等十字花科蔬菜,偏嗜白菜及芥菜型油菜。
在蔬菜葉背或留種株的嫩梢嫩葉上為害,造成節(jié)間變短、彎曲,幼葉向下畸形卷縮,使植株矮小,影響包心或結球,造成減產(chǎn);留種菜受害不能正常抽薹、開花和結籽。同時傳播病毒病,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蚜害本身。
有翅胎生雌蚜,頭、胸黑色:腹部綠色。第一至六腹節(jié)各有獨立緣斑,腹管前后斑愈合,第一節(jié)有背中窄橫帶,第五節(jié)有小型中斑,第六至八節(jié)各有橫帶,第六節(jié)橫帶不規(guī)則。觸角第三至五節(jié)依次有圓形次生感覺圈:21~29,7~14,0~4個。無翅胎生雌蚜,體長2.3毫米,寬1.3毫米,綠色至黑綠色,被薄粉。表皮粗糙,有菱形網(wǎng)紋。腹管長筒形,頂端收縮,長度為尾片1.7倍。尾片有長毛4~6根。
在溫暖地區(qū)北方地區(qū)年發(fā)生十余代,南方地區(qū)年發(fā)生數(shù)十代。溫暖地區(qū)或在溫室內(nèi)以無翅胎生雌蚜繁殖,終年為害。長江以北地區(qū)在蔬菜土產(chǎn)卵越冬,翌春3~4月孵化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幾代后產(chǎn)生有翅蚜,向其他蔬菜上轉移,擴大為害,無轉寄主習性。到晚秋部分產(chǎn)生性蚜,交配產(chǎn)卵越冬。蘿卜蚜發(fā)育適溫較桃蚜稍廣,在較低溫情況下蘿卜蚜發(fā)育快,9.3℃時發(fā)育歷期17.5天,桃蚜9.9℃,需24.5天。此外,對有毛的十字花科蔬菜有選擇性。
范圍
小麥蚜蟲分布極廣,幾乎遍及世界各產(chǎn)麥國,我國為害小麥的蚜蟲有多種,通常較普遍而重要的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黍縊管蚜、無網(wǎng)長管蚜。
小麥蚜蟲
在國內(nèi)除無網(wǎng)長管蚜分布范圍狹外,其余在各麥區(qū)均普遍發(fā)生,但常以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發(fā)生數(shù)量最多,為害最重。一般麥長管蚜無論南北方密度均相當大,但偏北方發(fā)生更重;麥二叉蚜主要發(fā)生于長江以北各省,尤以比較少雨的西北冬春麥區(qū)頻率最高。就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來說,除小麥、大麥、燕麥、糜子、高粱和玉米等寄主外,麥長管蚜還能為害水稻、甘蔗和茭白等禾本科作物及早熟禾、看麥娘、馬唐、棒頭草、狗牙根和野燕麥等雜草,麥二叉蚜能取食賴草、冰草、雀麥、星星草和馬唐等禾本科雜草。
為害癥狀
蚜蟲
麥蚜的為害主要包括直接為害和間接為害兩個方面:
直接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葉片、莖稈、嫩頭和嫩穗汁液。麥長管蚜多在植物上部葉片正面為害,抽穗灌漿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為害。麥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蟲無此癥狀。間接為害指麥蚜在為害同間,傳播小麥病毒病,其中以傳播小麥黃矮病為害最大。
不全周期全年孤雌生殖不發(fā)生性蚜世代的,全周期在1~2年內(nèi)一般在一年內(nèi)存在孤雌生殖與兩性生殖世代交替的,玉米蚜歐洲的桃蚜為不全周期。玉米蚜常以孤雌成蟲或若蟲在麥苗或其它禾本科植物苗上越冬。荻草谷網(wǎng)蚜可以孤雌蚜在麥苗上越冬。有些種類在一定地區(qū)是不全周期,在另一地區(qū)是全周期。如桃蚜在我國為全周期。
在同一地區(qū)不同條件下,或同一地區(qū)同一條件下,同一種蚜蟲可以既有不全周期的類群,又有全周期類群。如桃蚜在華北大都孤雌世代與兩性世代交替發(fā)生。一部分以卵在桃樹上。
一、取紫皮大蒜0.5千克,加水少許浸泡片刻,搗碎取汁液,加水稀釋10倍,立即噴灑消滅蚜蟲:取桔皮3個,用溫水浸泡在茶杯里,加蓋悶上一晝夜,每天用汁液噴灑,或者用香煙頭泡水,對有蟲的地方進行噴涂。這兩種方法針對私人種的花花草草蚜蟲的消滅
蚜蟲
二、把桃葉加水浸泡一晝夜,加少量生石灰過濾后噴灑;三是把煙草磨成細粉,加少量生石灰撒施,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
三、 藥劑防治。盡量少用廣譜觸殺劑,選用對天敵殺傷較小的、內(nèi)吸和傳導作用大的藥物。發(fā)生嚴重地區(qū),木本花卉發(fā)芽前,噴施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以消滅越冬卵和初孵若蟲。蟲口密度大時,可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啶蟲咪乳油2000~2500倍液、40%硫酸煙精800~1200倍液、魚藤精1000~2000倍液、50%辟蚜霧乳油3000倍液、10%多來寶懸浮劑4000倍液;用40%氧化樂果乳油50~100倍液進行涂莖,對梅、櫻花等安全。
四、用鮮辣椒或干紅辣椒50克,加水30-50克,煮半小時左右,用其濾液灑受害植物有特效。
五、用洗衣粉3-4克,加水loo克,攪拌成溶液后,連續(xù)噴2—3次,防治效果達loo%。
六、用“風油精”加水600—800倍溶液,用噴霧器噴灑,使蟲體上沽上藥水。殺滅蚜蟲及介殼蟲等害蟲的效果都在95%以上,而對植株不產(chǎn)生藥害。
七、將洗衣粉、尿素、水按1∶4∶l00的比例,攪拌成混合液后,用以噴灑植株,可 以收到滅蟲、施肥一舉兩得之效。
受蚜蟲侵害的植物具有多種不同的癥狀,如生長率降低、葉斑、泛黃、發(fā)育不良、卷葉、產(chǎn)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蚜蟲對于汁液的攝取導致植物缺乏活力,而蚜蟲的唾液對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
落花生。 蚜蟲對于1840年代由于馬鈴薯感染馬鈴薯晚疫?。≒hytophthora infestans)而導致的愛爾蘭大饑荒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蚜蟲所分泌的蜜露復蓋于植物表面有利于真菌的傳播,而這些真菌又會對植物造成損害。 而蜜露也能夠降低殺真菌劑的效果。
1970年代中期Owen和Wiegert曾提出一種假說認為昆蟲對植物的攝食能夠提高植物的健康。他們認為排出的蜜露能夠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固氮微生物,大量繁殖。在含氮較低的環(huán)境中,這會有助于那些受蚜蟲侵染的植物的生長。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jù)能夠支持這一假說。
由于蚜蟲對于植物,特別是經(jīng)濟作物的危害,人們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試圖對蚜蟲的活動進行控制。
在美國一個報社發(fā)表《自然》子刊《科學報告》中講述: 科學研究找到昆蟲光合作用首個證據(jù),揭示蚜蟲或具有一套基本的陽光捕獲體系
能夠捕獲陽光中的能量的色素在豌豆蚜的代謝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蚜蟲的生物學特性真是太奇特了——雌蚜蟲生下來就可以繁殖而無需雄性,而雄蚜蟲有時候竟然沒有長嘴,致使它們在交配后不久便會死去。而上周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又為它們的特異功能名單添加了驚人的一筆:它們竟然也能夠捕獲陽光,并按照代謝的目的使用這些能量。
蚜蟲是動物世界中唯一具有合成色素——類胡蘿卜素——本領的成員。很多動物依賴這種色素完成一系列功能,例如保持一個健康的免疫系統(tǒng),或合成某些維生素,然而所有其他動物必須通過它們的食物來獲得這種色素。法國索菲亞科技園的昆蟲學家Alain Robichon和同事在《科學報告》雜志上指出,在蚜蟲中,這種色素能夠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并將其轉化為參與能量生產(chǎn)的細胞機制。
盡管這在動物界是前所未有的,但這種能力在其他的王國中卻很普遍。植物和藻類,還有某些真菌及細菌也能夠合成類胡蘿卜素,并且在所有這些生物體中,這種色素形成了光合作用的一部分。
自從2010年發(fā)現(xiàn)線索表明蚜蟲體內(nèi)高水平的類胡蘿卜素是“自產(chǎn)自銷”的以來,Robichon和他的研究團隊便開始著手調(diào)查,這種昆蟲為什么要合成這種“昂貴”的代謝化學物質。
類胡蘿卜素決定了蚜蟲的色素沉著,而一只蚜蟲的顏色又決定了能夠看見它的捕食者的種類。Robichon實驗室中的蚜蟲顏色受到了環(huán)境的影響——寒冷有利于綠色蚜蟲,最佳的條件會使蚜蟲的身體變?yōu)槌壬?,而當種群很大且面對有限的資源時,蚜蟲便會呈現(xiàn)出白色。
當研究人員測量了蚜蟲體內(nèi)的ATP(三磷酸腺苷,所有生物體中能量轉移的“通貨”)水平后,結果令人震撼。與幾乎沒有這種色素的白蚜蟲相比,具有高水平類胡蘿卜素的綠蚜蟲體內(nèi)攜帶了更多的ATP。此外,當把橙色蚜蟲——擁有中間數(shù)量的類胡蘿卜素——放置到陽光下時,其ATP生成將會增加,而當將其轉移到黑暗中時,其ATP含量便會下降。
研究人員于是將橙色蚜蟲碾碎并提純了它們的類胡蘿卜素,進而證明這些提取物能夠吸收陽光并傳遞這種能量。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索菲亞研究所的另一位昆蟲學家Maria Capovilla強調(diào),在科學家確認蚜蟲真的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的工作,但是這些發(fā)現(xiàn)顯然拋出了這種可能性。
胡蘿卜素分子在動物體內(nèi)的排列方式也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假設。這種色素在昆蟲角質層的深處形成了一個0到40微米的薄層,從而使其位于捕捉太陽光的一個完美的位置上。
美國康涅狄格州西漢文市耶魯大學的昆蟲遺傳學家Nancy Moran最早發(fā)現(xiàn)了蚜蟲具有與類胡蘿卜素合成有關的基因,她指出這里依然有許多沒有被回答的問題。Moran說:“能量生產(chǎn)對蚜蟲而言似乎是個最小的問題——它們的食物承載了太多的糖,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沒有用的。”
這便引出了一個問題,蚜蟲為什么還要進行光合作用。但Capovilla推斷,一個電池一樣的備份或許能夠在環(huán)境壓力面前為昆蟲提供幫助,例如當它們遷徙到一株新的宿主植物上時。(中國科學報 趙路)
蚜蟲屬于半翅目下胸喙亞目下的蚜總科。胸喙亞目原來是同翅亞目的一部份,這個分類現(xiàn)時已廢止。再新近一點的分類把蚜總科之下的物種重新分類,有部份降為亞科(例如:Eriosomatidae),而有其他科被提升至總科,例如:云杉綠球蚜(Adelges viridis)、云杉癭球蚜(Adelges abietis)和冷杉球蚜(Adelges piceae)等一些球蚜蟲原屬的“球蚜科”,現(xiàn)時已升格成為“球蚜總科”;又例如根瘤蚜現(xiàn)時被歸入新的根瘤蚜總科。
與球蚜及根瘤蚜的關系
蚜蟲、球蚜和根瘤蚜(Phylloxera)之間具有非常近的親緣關系,都屬于吸食植物液汁的昆蟲。它們可以被分在同一個總科下,也可以被分為兩個總科(即蚜總科和球蚜總科或木虱總科)。
與蚜蟲相似,球蚜吸食植物的韌皮部;與蚜蟲不同的是,球蚜不會產(chǎn)生蜜露或腹管分泌液。根瘤蚜(Daktulosphaira vitifoliae)是一類能夠引起葡萄疾病的害蟲,其所引發(fā)的葡萄瘟疫曾經(jīng)摧毀了19世紀法國的葡萄栽培業(yè)。
球蚜有時也被稱為蚜蟲,但更準確的說法應是類蚜蟲昆蟲,因為它們沒有蚜蟲所特有的尾片(cauda)和腹管。
大多數(shù)蚜蟲具有柔軟的綠色軀體,但其他顏色也很常見,如黑色、棕色和粉紅色。蚜蟲有多達六個觸角。 蚜蟲通過被稱為stylet的口器來吸食植物汁液,stylet被包裹在稱為rostrum(相當于上下頜骨)的鞘中。 它們還具有細長的腿,跗節(jié)為兩節(jié)兩爪。
大多數(shù)蚜蟲具有一對腹管,用于排出可迅速硬化的防御液(“腹管蠟”), 成份為甘油三酸酯。一些類型的蚜蟲也可以分泌其他類型的防御液。
蚜蟲有類似于尾巴的刺突,位于直腸孔上,被稱為尾片(cauda)。它們具有兩個復眼,每個眼的后方和上方各有一個視突起,從而形成三個視覺系統(tǒng)。
當蚜蟲的宿主植物的狀態(tài)變差或蚜蟲數(shù)量過于擁擠時,一些種類的蚜蟲會產(chǎn)出具有翅膀的后代,從而能夠散布到其他食物源。在一些種類或形式的蚜蟲上,口器或眼變得更小甚至消失。
蚜蟲大多為寡食性或單食性,即它們只以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植物為食。也有少量蚜蟲為多食性,如綠色桃蚜蟲(Myzus persicae),能夠以不同科的數(shù)百種植物為食。
蚜蟲以植物的韌皮部篩管中汁液為食,其進食方式是被動的,因為一旦篩管被刺穿,在高壓作用下,汁液就會自動進入蚜蟲的食道。在進食過程中,蚜蟲常常會將攜帶的植物病毒傳播到宿主植物上,如馬鈴薯、谷物、甜菜和柑橘等。 這些病毒有時能夠導致植物死亡。
植物內(nèi)含有低濃度的含氮物質用于制造蛋白質。這就使得蚜蟲要攝入大量的超過自身體積的汁液才能滿足自身的營養(yǎng)需求,而多余的液體就會通過直腸以蜜露(honeydew)排出。由于排出的體積如此之大,有時會“像下雨一般掉落”。 蚜蟲的蜜露富含糖類。
部分種類的螞蟻能夠“畜養(yǎng)”蚜蟲,在保護所養(yǎng)蚜蟲的同時,采集蚜蟲所分泌的蜜露作為食物,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共生關系”。飼養(yǎng)蚜蟲的螞蟻通過用觸角戳蚜蟲的方式來“擠奶”。 因此,有時候這些被飼養(yǎng)的蚜蟲又被稱為“螞蟻奶牛”。
一些養(yǎng)蚜蟲的螞蟻會采集蚜蟲的卵并儲存在巢內(nèi)以渡過寒冷的冬季。到了春天,這些螞蟻又會將新孵化出的蚜蟲搬運到植物上。還有一些種類的螞蟻,如黃墩蟻(Lasius flavus)甚至能夠在自己的巢穴中用植物的根作為飼料來“圈養(yǎng)”大量的蚜蟲。 當這類螞蟻要建立一個新的巢穴時,它們的蟻后會攜帶一個蚜蟲的卵到新的地下巢穴重新建立起圈養(yǎng)蚜蟲群。螞蟻們通過趕跑蚜蟲的天敵來保護自己所養(yǎng)的蚜蟲。
在螞蟻-蚜蟲這種共生關系中有時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類被稱為小灰蝶的蝴蝶參與了紅蟻(Myrmica)和蚜蟲的共生關系。例如,黑灰蝶(Niphanda fusca)會將卵產(chǎn)在螞蟻所養(yǎng)的蚜蟲所在的植物上。當卵孵化出毛蟲后,這些毛蟲會以蚜蟲為食。但螞蟻并不是將毛蟲趕跑,而是將它們帶回巢中。在巢中,螞蟻繼續(xù)喂養(yǎng)毛蟲,而毛蟲也能夠分泌蜜露供螞蟻食用。當毛蟲長大后,它們會爬到巢穴的出口并蛹化。兩個星期后,蝴蝶就破蛹而出了。
一些針葉林中的蜜蜂也會采集蚜蟲所分泌的蜜露來制造蜂蜜。
許多蚜蟲是內(nèi)共生細菌的宿主。這些細菌能夠合成一些蚜蟲無法從植物韌皮部獲取的必需氨基酸。
本科蚜蟲的寄生植物幾乎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綱的所有的科。有些種類則以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木賊科植物為寄主。部分種類營異寄主全周期生活:在木本寄主與草本寄主間循序轉換寄主植物,以木本寄主為第一寄主,在其上以受精卵越冬,春季孵化為干母,孤雌繁殖2或3代。初夏發(fā)生有翅遷移蚜轉移到草本的第二寄主上孤雌繁殖數(shù)代至二十余代,秋末發(fā)生有翅的性母蚜和雄蚜從第二寄主遷飛到第一寄主上。有翅性母卵胎生出雌性蚜,雌蚜與有翅雄蚜交配產(chǎn)卵越冬。多數(shù)種類為同寄主全周期,沒有上述木本與草本寄主間的轉移,只在同類寄主植物間轉移。雌雄性蚜均無翅,有時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許多種類或種以下的單元在熱帶、亞熱帶、溫室或溫暖的小生境全年孤雌生殖,不出現(xiàn)越冬受精卵。常造成寄主植物組織變形或變色,或節(jié)間變短。雌性蚜蟲一生下來就能夠生育,而且蚜蟲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懷孕。蚜蟲的繁殖力很強,1年能繁殖10~30個世代,世代重疊現(xiàn)象突出。當5天的平均氣溫穩(wěn)定上升到12℃以上時,便開始繁殖。在氣溫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個世代需10天,在夏季溫暖條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樹、石榴樹等枝條上越冬,也可保護地內(nèi)以成蟲越冬。氣溫為16~22℃時最適宜蚜蟲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過大有利于蚜蟲為害。
一些種類的蚜蟲具有獨特而復雜的生殖適應,另一些則相對簡單。這些適應包括有性和無性生殖,產(chǎn)卵或直接產(chǎn)出幼蟲(卵胎生),以及在一年中的不同時間在木本和草本植物之間轉換。
許多蚜蟲會發(fā)生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在春季和夏季,蚜蟲群中大多數(shù)或全部為雌性,這是因為過冬后所孵化的卵多為雌性。這時生殖方式為典型的孤雌生殖和卵胎生。變化后的減數(shù)分裂導致所產(chǎn)的卵在遺傳上完全等同于它們的母親(孤雌生殖)。而胚胎在母親卵巢管內(nèi)發(fā)育,從而產(chǎn)出時為第一齡的雌性幼蟲(卵胎生)。這些幼蟲與它們的母親除了大小以外完全一樣。
這樣的生殖循環(huán)一直持續(xù)到整個夏季,大約20-40天能夠繁殖多代。因此一只雌蟲在春季孵化后可以產(chǎn)生數(shù)以億計的蚜蟲。例如,甘藍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能夠繁殖41代雌性,如果全部成活的話,可以達到1.5×10^27個后代。
到了秋天,蚜蟲開始進行有性生殖和卵生。光照周期和溫度的變化,或者是食物數(shù)量的減少,導致雌性蚜蟲開始產(chǎn)出雄性幼蟲。雄性蚜蟲與它們的母親在遺傳上是等同的,只是少了一個性染色體。這些蚜蟲可能缺少翅膀甚至口器。 雄性和雌性進行交尾后,雌性就開始產(chǎn)卵。這些卵在度過冬季后,孵化出帶翅膀或不帶翅膀的雌性蚜蟲。但是,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例如在熱帶或在溫室中,蚜蟲可以數(shù)年一直進行無性生殖。
有時一些物種在夏天會產(chǎn)出帶翅膀的雌性,以應對食物數(shù)量和質量的下降。這些帶翅膀的雌性蚜蟲會遷徙到新的植物(常常為不同類型植物)上開始繁殖新的種群。例如,蘋果蚜蟲(Aphis mali),在其典型食物源的植物上繁殖了數(shù)代無翼雌性后,會產(chǎn)出帶翅膀的幼蟲,從而能夠飛走并重新定居到草地或谷類的莖上。
還有一些蚜蟲有重代(telescoping generation),也就是說,孤雌生殖且卵胎生的雌蟲體內(nèi)的幼雌蟲體內(nèi)也有自己的下一代。因此雌蟲的攝食能夠影響多代(其“女兒”和“孫女”)的體積和繁殖率。
蚜蟲很可能早在2億8千萬年之前的二疊紀早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時它們可能是以Cordaitale或蘇鐵植物為食。已知最古老的蚜蟲化石是來自三疊紀的物種Triassoaphis cubitus Evans。 蚜蟲的物種數(shù)量曾經(jīng)很少,但隨著1億6千萬年前被子植物的出現(xiàn)而開始增長。被子植物也使得蚜蟲開始特異化。而蚜蟲的特征器官——腹管,直到白堊紀才出現(xiàn)。
蚜蟲的身體柔軟,因此具有大量的昆蟲天敵。蚜蟲也常常受到細菌、真菌以及病毒的侵染。此外,蚜蟲也容易受天氣,如降雨、氣溫、風 等的影響。
攻擊蚜蟲的昆蟲有瓢蟲、食蚜蠅、寄生蜂、食蚜癭蚊、蚜獅、蟹蛛 和草蛉等。
侵染蚜蟲的真菌包括弗氏新接霉蚜霉菌(Neozygites fresenii)、蟲霉(Entomophthora)、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金龜子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昆蟲病原真菌(entomopathogenic fungus),如蠟蚧輪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蚜蟲一旦黏上了空氣中真菌的孢子,這些孢子就會發(fā)芽并穿透蚜蟲的皮膚,在蚜蟲的血淋巴(相當于脊椎動物的血液)中生長。三天之后,蚜蟲死亡,真菌釋放出孢子到空氣中。受感染的蚜蟲體表會復蓋上一層羊毛狀物質并且不斷變厚直到蚜蟲死去。
蚜蟲容易由于不好的天氣(如春季凍融期)而死亡。 過高的溫度會殺死蚜蟲體內(nèi)的共生菌,從而使得蚜蟲缺乏營養(yǎng)而死。 降雨會阻止帶翼蚜蟲的遷移,并且會將蚜蟲從植物上擊落使得蚜蟲由于撞擊或饑餓而死亡。 然而,明尼蘇達大學的昆蟲學家Ken Ostlie指出,不能夠依賴降雨來控制蚜蟲數(shù)量。
蚜蟲柔軟的身體無法保護它免收天敵和疾病的侵害。因此,蚜蟲發(fā)展出了多種自我保護的防御方式。一些種類的蚜蟲能夠與植物組織作用,使得植物形成一個癭(一種不正常的植物組織增生),而蚜蟲就可以生活在癭中,從而保護它免受天敵的捕食。這些能夠造癭的蚜蟲中的許多都能夠異化出一些具有防御功能的“士兵”蚜蟲來保護癭。 例如,亞歷山大角倍蚜是一類士兵蚜蟲,它們具有堅硬的外骨骼和類似于螯的口器。中國麩蚜(Melaphis chinensis)能夠造出一種特殊的癭。這種癭被用作制造中藥五倍子,治療咳嗽、腹瀉、痢疾、盜汗以及止腸出血和子宮出血。此外,這種癭也是生產(chǎn)單寧酸的重要原料。
還有一些蚜蟲(卡綿蚜)能夠分泌一層絨毛狀的蠟復蓋于體表來進行防護。甘藍蚜(Brevicoryne brassicae)能夠儲藏和釋放出發(fā)生劇烈化學反應并產(chǎn)生強烈芥末油氣味的化學物質來嚇跑天敵。蚜蟲也能夠通過踢等動作來攻擊蚜繭蜂從而保護自己。
通常認為腹管是分泌蜜露的器官。 但實際上,蜜露是從蚜蟲的肛門分泌出來的, 而腹管的作用是分泌化學防御物質,如蠟。也有證據(jù)表明在一些情況下,腹管蠟能夠吸引蚜蟲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