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據(jù)北宋文人邵伯溫說,這八拜之禮最初原是小輩對父輩親朋好友所行的大禮。邵伯溫在其所著《邵氏聞見錄》卷十中說了一個故事: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為人傲慢,為漕官時,對留守北京的大臣韓琦很不敬重。韓琦秉性寬厚,并不計較。但后來文彥博替代韓琦出任北京守備,還沒上任就揚言說,李稷之父是我門客,聽說李稷對魏公沒有禮貌,一定是父親死了缺失家教才如此的,我一定要給他點教訓(xùn)。所以到北京后李稷上門來拜謁,就故意讓他在客廳里等候很長時間,才出來見他。見面時又很不客氣地說:“你父親是我門客,你就對我拜八拜吧?!崩铕⒁蜉叿值筒桓以齑?,就向他拜了八拜。
這是見諸文獻的有關(guān)“八拜”的出典。就此記載看,八拜最初似只是世家子弟謁見長輩時所施行的大禮。不知從何時開始,竟演化成了民間異姓結(jié)拜中最重要的禮節(jié)和儀式。舊時小說中,凡拜把子、認兄弟,都有行此八拜之禮的,并因此稱行過八拜之禮的異姓兄弟姐妹為“八拜之交”。
謁見世家長輩或拜把子,行禮何以要多至八拜?有什么說法嗎?有一種看法以為,這是就地理方位的八個方向——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而言的。因為是分別對著八個方向下拜,所以就有八次,因而就稱八拜。之所以要對著八個方向下拜,其用意據(jù)說是要告知天地各方的神靈,讓他們都來見證。但這所謂對著八個方向下拜的說法,恐怕只是一種意念,并非真的轉(zhuǎn)動著身子下拜;而讓各方神靈來見證的說法,又恐怕主要是針對異姓結(jié)拜而言的。
這是一般對于行禮多至八拜的一種說法。至于稱異姓結(jié)拜的兄弟姐妹為“八拜之交”,又一說是源自拜把子者所崇敬的八種異姓之交。
這異姓之交的第一種就是“知音之交”。說的是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而鐘子期善聽琴,能分辨其琴音之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是為知音之交。
第二種是“刎頸之交”。說的是戰(zhàn)國時趙將廉頗,因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于是揚言要羞辱他,而藺相如則以國事為重處處避讓,廉頗于是深受感動,“肉袒負荊”登門謝罪而結(jié)為刎頸之交。
第三種是“膠漆之交”。說東漢陳重和雷義兩人情深意篤,有逾膠漆,鄉(xiāng)諺因此有“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的贊譽。是為膠漆之交。
第四種是“雞黍之交”。說東漢范式在他鄉(xiāng)曾與張劭相約兩年后去劭家相會。后來劭設(shè)酒候之,他母親認為兩年之前又是千里之外的約定,范式不一定會來。張劭卻堅信范式一定不會負約,范式也果然守時而至。舊時稱饗客的飯菜為雞黍,借指深厚的情誼,五代李瀚《蒙求》詩因有“陳雷膠漆,范張雞黍”之說。是為雞黍之交。
第五種是“舍命之交”。說春秋時羊角哀與左伯桃聞聽楚王賢而結(jié)伴同往,誰知途中為雨雪所阻,而干糧已所剩無幾。伯桃感到無法保全兩人的生命,就毅然把衣糧并在一起給了羊角哀,自入空柳中饑寒而死。是為舍命之交。
第六種是“生死之交”。民間傳說三國時劉備、關(guān)羽和張飛在桃園中祭告天地,結(jié)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是為“生死之交”。
第七種是“管鮑之交”。說春秋時鮑叔牙與管仲相善,因深知其賢而對他分財利時多自取等行為皆“不以為言”而“終善遇之”,管仲因此感慨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是為管鮑之交。
第八種是“忘年之交”。說漢朝禰衡還不到二十歲就顯露出了非凡的才氣,其時已五十歲的孔融,就不計輩分和他老幼相交。是為忘年之交。
以上便是民間異姓結(jié)拜中所特別崇尚的八種異姓之交。按此說法,則異姓結(jié)拜的所謂“八拜之交”,就是以這些古人為其榜樣的。意謂凡八拜之交的兄弟姐妹,互相之間必須是感情深厚的,是志同道合的,是真誠守信的,是可以絕對信任的,也是不計輩分大小的,關(guān)鍵時刻更是愿意為對方舍棄一切乃至生命的。這恐怕就是“八拜之交”所應(yīng)有的真髓吧。(文章有刪改)
責(zé)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