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旱堿地麥田,考察了解鹽堿地整治、旱堿麥種植推廣及產業(yè)化情況,同種植戶、農技專家親切交流,在這片麥田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zhàn)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蓖?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再次強調,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和改良的重要方面,要充分挖掘鹽堿地開發(fā)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穩(wěn)步拓展農業(yè)生產空間,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
河北省滄州市地處渤海之濱,自古以來淡水資源匱乏,土壤較為貧瘠,糧食產量較低。這里的400多萬畝鹽堿地,曾是全市糧食種植、增產的難題。然而滄州人沒有因此退縮,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突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對這個難題不斷有了新認識、新方法。新時代以來,滄州人堅持“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多種方法降低土壤鹽堿含量、選育耐鹽堿的良種,結合實際探索出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徑,實現了在鹽堿地上增“糧”的重要成果。
治療土地的“絕癥”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币惶崞瘥}堿地,人們總會想起干硬土地上泛著白花花的鹽漬。這類土地含鹽量高,不僅很難種莊稼,甚至連草和樹也是“一年蔫,兩年黃,三年進了灶火堂”,所以被人們稱作土地的“絕癥”??稍跍嬷?,這樣的鹽堿地非常常見。
面對大面積的鹽堿地,要如何治理?最傳統的辦法就是用強灌強排的方式把土壤中的鹽堿洗掉。這種辦法在東北、山東地區(qū)都比較有效,但是滄州的鹽堿地有所不同,因為滄州缺乏淡水,而且經常春旱——春季需要水來壓堿的時候干旱最為嚴重?;谶@樣的條件,這里的鹽堿地治理面臨的挑戰(zhàn)也更加嚴峻。
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村民許云龍回憶道:“過去種麥子,情況非常不好,只能靠天吃飯。尤其是雨水少的時候,麥子播種下去是一整片,最后長出來都是稀稀拉拉、一塊一塊的,一畝地大概只能剩下一半,最終能成活收上來的更少。”他口中過去小麥長得“稀稀拉拉”的情況,和眼前成片的綠色麥田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些年來,滄州人如何治療土地的“絕癥”?有老辦法,也有新技術。在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的麥田里,隨處可見大概半米深的溝,后仙莊村黨支部書記王志亮介紹道,這個方法叫挖溝排鹽,就是在地邊挖溝,當地底下的咸水往上返的時候,咸水就會流到溝里排走。2017年左右,村里集中進行農田建設,重新給土地挖了溝,大溝小溝相連,更加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讓這種傳統的辦法在降低土壤鹽堿度方面發(fā)揮了更明顯的作用。除此之外,村民們還使用秸稈還田的辦法,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也能夠降低鹽堿度。
隨著技術的更新發(fā)展,滄州人不斷創(chuàng)新鹽堿地治理方法。比如,使用一些有機肥料代替秸稈還田的作用以及通過抽水降低地下水位來改善土壤鹽堿度;再比如,使用咸水結冰灌溉技術——利用咸水和淡水融點不同的特點,在冬季抽取地下咸水澆地,讓土壤結冰,等到春天冰融化的時候,高濃度咸水融點低先融化,帶走部分鹽分;隨后低濃度咸水融化帶走大部分鹽分;最后淡水融化再帶走剩下的鹽分。在滄州的小山鄉(xiāng)試驗基地,使用了這種技術的土壤從原本2%的含鹽量降到了0.3%到0.5%。這種鹽堿程度的土壤,已經能夠種植包括棉花、油葵、甜高粱、枸杞在內的很多經濟作物。
“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
農民有句老話:“種地不選種,累死落個空?!狈N子是農業(yè)的“芯片”,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做好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不僅要改善土壤以做到“以地適種”,還必須在“以種適地”上下功夫。而“以種適地”對于滄州人來說,就是選育耐鹽堿植物。
我們在麥田里看到的小麥叫做“黃驊旱堿麥”,在滄州的土地上已有2000多年的種植史。坐落在滄州的中捷農科所從1975年成立至今一直在進行旱堿麥研究。起初,農科所引進了一批優(yōu)質小麥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但是“外來品種”在滄州水土不服。為了尋找真正能夠在鹽堿地上實現豐收的小麥,只能自己選育。經過7年時間,科研人員選育出了“冀麥32”。這個品種耐鹽堿,畝產能達到150公斤。但是由于“冀麥32”是“細條高個”,難以經受大風“摧殘”,容易倒伏,產量不穩(wěn)定。針對這個問題,科研人員在其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變異單穗進行種植,再選擇、再播種,一年一年反復試驗,優(yōu)中選優(yōu)。一直到天氣最熱的麥收時節(jié),科研人員一直都得待在試驗田里,一個穗一個穗地去收割、去記錄。終于,他們選育出了更抗倒伏的品種——“捷麥19”,后來接著研發(fā)了“捷麥20”。在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的麥田里,如今就生長著這兩個品種。
除了滄州本地的農科所,關于旱堿麥的育種工作,“國家隊”也在發(fā)力。2013年,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環(huán)渤海河北、山東、遼寧、天津4?。ㄊ校﹩恿恕安澈<Z倉科技示范工程”,針對鹽堿荒地和中低產田重點突破“土、肥、水、種”等關鍵技術。坐落在滄州市南皮縣的南皮生態(tài)農業(yè)試驗站就是“渤海糧倉”工程核心技術發(fā)源地之一,經過幾代科研人員的努力,試驗站選育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旱堿麥品種,如“小偃60”“小偃155”等?,F在,在試驗站150畝的試驗田里,依然進行著近百種小麥種子的實驗。試驗站站長孫宏勇研究員為我們介紹了一些正在進行定位試驗的項目,他說:“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技術更需要時間,一個成熟的品種選育出來最少需要八到十年,成功的情況比失敗的少太多了。”正是在試驗站一代又一代研究人員的努力下,旱堿麥的品種日益優(yōu)化。孫宏勇說,“小偃”系列的一些品種目前畝產能達到500公斤,產量十分可觀。
2020年,中捷農科所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他們手里拿著“捷麥19”的種子包裝袋前來問詢是不是農科所研發(fā)的品種。這些人來自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援疆指揮部,他們援助新疆巴州和碩縣建設,機緣巧合地在當地的鹽堿地里試種了“捷麥19”,結果表現特別優(yōu)異。鹽堿地的緣分,讓兩個相距3000公里的地方聯系在了一起。目前,像“捷麥”“小偃”系列的旱堿麥種子很多已經走出了滄州,在天津南部、山東北部、新疆等其他地區(qū)的鹽堿地上蓬勃生長起來。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這篇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除了沿海地區(qū),東北松嫩平原、內蒙古河套地區(qū)、新疆地區(qū)等,都有大片鹽堿地。要在已有成果基礎上進一步努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這篇大文章?!丙}堿地上雖然不易生長作物,但其土壤礦物質含量高,一旦作物能長出來,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以旱堿麥為例,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小麥試驗站原站長趙松山研究員談到了它的特色:一方面,旱堿麥品質優(yōu),富含鈣、鉀、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普遍高于國標;另一方面,風味獨特,加工出來的面食麥香濃郁、軟綿筋道。在2020年成立的河北銀海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的黃驊旱堿麥加工廠,總經理王文達就對旱堿麥產品的加工和銷售進行了介紹。他們的工廠生產著包括黃驊“面花”、掛面在內的大量旱堿麥加工產品,其中印刻著吉祥圖案的黃驊“面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制作“面花”模具的這項手工技藝,也被列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銷售產品,他們除了和線下的超市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還充分利用互聯網電商平臺,王文達說:“去年的一次和頭部主播的合作,單場就直接賣出了2萬單產品。”
這些年,黃驊“面花”被端上了京津冀消費者的餐桌,而用旱堿麥面粉加工的果蔬面、蝴蝶面等形態(tài)多樣的面食產品,也深受消費者青睞。2023年12月,滄州20余家旱堿麥龍頭企業(yè)與北京新發(fā)地100多家經銷商對接洽談,累計簽約額達1億元。目前,滄州旱堿麥專業(yè)加工的年加工能力已經達到20萬噸以上,初步形成了集種植、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yè)鏈條。2023年,“黃驊旱堿麥”被農業(yè)農村部列入全國“土特產”推介名單,進一步走向了全國市場。
除了旱堿麥,在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麥田旁,有一種深綠色的植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王志亮介紹道,這是一般用作奶牛飼料的苜蓿,也在鹽堿地上大面積種植。輪作像苜蓿一樣的耐鹽堿植物和糧食作物,也是鹽堿地治理的一個好辦法,因為苜蓿不僅耐鹽堿,種植后對土壤也能起到降低鹽堿度的作用。
在舊城鎮(zhèn)有一個納茉農場,占地7000多畝,其中就有3000多畝地進行苜蓿和旱堿麥輪作,種一年苜蓿再種一年旱堿麥,苜蓿一般一年能收四五茬。場長劉德成向我們介紹道:苜蓿是優(yōu)質飼料不愁賣,“我們現在最遠能銷售到江蘇”。他正說著話,就有一輛紅色的大卡車從背后駛過,他回頭指著這輛車說:“這就是來收苜蓿的,前面那一片地里的苜蓿已經售出了,我們晾曬完打包好,直接就從田里拉走了?!彼€補充說,“這還是個小車,還有比這輛更大的呢”。據了解,一畝地苜蓿的純收入一般有2000元左右,而且比起種植其他作物,苜蓿生長需要的人力、物力很少,基本不用施肥。滄州市農林科學院牧草業(yè)研究所所長徐玉鵬說,目前我國每年仍從國外大量進口苜蓿,國內市場供不應求,因此滄州種植苜蓿的經濟效益依然很高。
現在,滄州已經擁有“黃驊旱堿麥”“黃驊苜?!薄澳淆R茴香”“堿地梨”“冀星冬棗”等多個與鹽堿地息息相關的特色農業(yè)品牌,鹽堿地農產品全產業(yè)鏈產值達到135億元,圍繞鹽堿地的特色農業(yè)一步步發(fā)展壯大。
加快農業(yè)現代化步伐
若說現在舊城鎮(zhèn)仙莊片區(qū)的麥田和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考察時有什么不同,最明顯的就是在麥田中間多了一座農業(yè)四情監(jiān)測站。據黃驊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局技術站站長于榮艷介紹,這片麥田現在正在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這座監(jiān)測站也屬于建設的一部分,主要起到災情預警作用。與此同時,“澆灌、排澇、拉溝、修道也是建設的重點”。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目前,滄州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200余萬畝。對滄州來說,鹽堿地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水,有了高標準農田,依托現代農業(yè)生產方式,就能通過各種澆灌技術完成機械化作業(yè),解決水澆不上的難題,從而大大保證糧食產量。
河北省滄縣鑫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張宸是滄州推廣農業(yè)現代化經營方式的一個代表,“90后”的她2013年大學畢業(yè)后毅然選擇回鄉(xiāng)發(fā)展。在她的合作社里,超過100臺農機都安裝了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播種、收割、平整地塊、植保等環(huán)節(jié)全部實現了無人化和自動化,她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北斗女孩”。張宸說,她們和農戶合作主要有兩種方式,一個是土地流轉,即從農戶手中收購土地經營權;另一個是土地托管,即為農民提供生產環(huán)節(jié)服務,風險共擔。目前,合作社已流轉土地1.07萬畝,托管土地7.3萬畝,輻射帶動5000多戶農戶,2023年旱堿麥產量達到3620噸。
在滄州市,像張宸這樣為農業(yè)貢獻力量的“新農人”也改變了滄州人對農業(yè)的傳統觀念。在現代化的經營方式下,農民壓力小了、更省心了,收入卻提高了。大家都更加積極地把土地流轉、托管出去,讓手中的土地更高效地利用起來,享受著農業(yè)現代化帶來的便利,生活也變得更富裕、更幸福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護的重要方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底我國鹽堿地共1.15億畝,如果能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無疑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滄州深入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向鹽堿地要產量、向特色農業(yè)要效益,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實踐成功走出了一條發(fā)展新路,為全國鹽堿地防治提供了重要參考。滄州的實踐啟示我們,要立足我國鹽堿地多、開發(fā)潛力大的實際,充分利用這一后備耕地資源,發(fā)揮科技創(chuàng)新的關鍵作用,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fā)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fā)展深加工,優(yōu)化布局、壓實責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盧嘉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劉本琪,河北省滄州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李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