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期貨”作為解決長期困擾“三農”健康發(fā)展風險而生的業(yè)務,它用最直白的語言向普通農戶講金融,用最實際的辦法為農戶解決難題。在多位業(yè)內人士看來,期貨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分支,如何與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多層次結合,將是今后資本市場服務“三農”的著力點。
穩(wěn)定農戶收益預期 培養(yǎng)風險管理意識
項目效果好不好,農戶最有話語權。
2021年,在從期貨公司的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保險+期貨”后,安徽省太和縣種糧大戶徐淙祥大膽嘗試了這一模式,嘗試之后,他豎起了大拇指,表示“保險+期貨”讓他覺得踏實、放心。2022年,他繼續(xù)參加了大豆“保險+期貨”項目,積極為600畝大豆進行了投保,自己繳納了6000元的保費,最終獲得了12000元的理賠。
在首批參保獲得了64.5萬元的理賠金后,遼寧省海城市生豬養(yǎng)殖戶徐永杰又為5500頭生豬買了“保險+期貨”。徐永杰告訴記者,一般情況下,春節(jié)前兩個月生豬價格都會上漲,沒想到今年節(jié)前豬價卻下跌了,但有“保險+期貨”,損失得到彌補,養(yǎng)豬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斑@真是‘知心、穩(wěn)心、暖心、強心’的好政策!”
推廣應用新模式,關鍵是農民觀念要轉變,而讓農民轉變觀念其實也簡單,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并打心底里樂意接受。事實上,隨著“保險+期貨”模式的發(fā)展和推廣,農戶對于“保險+期貨”的看法和觀念的確在悄然轉變。從“試試看”到主動投保,從“不理解”到如數家珍,越來越多的農戶親眼看到金融工具的好處。
浙商期貨產業(yè)研究所業(yè)務主管孟杜豪已連續(xù)5年從事“保險+期貨”的方案設計和項目執(zhí)行工作,他告訴記者:“剛開始推行該模式的時候,農戶對期貨工具認知很少,又帶有天然的抵觸心理,而隨著模式成效的逐漸展現,農戶對‘保險+期貨’有了興趣和信心,會主動向保險公司進行咨詢和投保。以山東武城縣為例,我們在當地連續(xù)做了三年的玉米收入險項目,如今已有不少當地的合作社、涉農企業(yè)有開立期貨賬戶的想法,也會主動向我們咨詢玉米、大豆等價格行情,農戶的風險管理意識大大增強,這都是‘保險+期貨’帶來的切實效益?!?/p>
“保險+期貨”這一中國特色的期貨支農支小模式,是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交給期貨市場來辦,把農產品價格變化的風險交給期貨市場進行市場化管理,把中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銜接起來。
“高賠付并不是衡量項目效果的唯一指標,更不是‘保險+期貨’模式的最終目的。‘保險’歸根結底來說是一種對風險或預期收入的‘保障’,我們更希望看到在這一模式的‘呵護’和‘托底’之下,農戶可以更從容、自信、安心地應對價格和產量的變化,培養(yǎng)良好的風險管理意識,擁有穩(wěn)定的收入預期,保障種養(yǎng)積極性。讓更多農民挑上‘金扁擔’,為產業(yè)振興提供動能?!贝笊趟嚓P負責人表示。
項目規(guī)模效應凸顯 財政支持比例創(chuàng)新高
多年來,政府部門、期貨機構、保險公司等發(fā)揮合力,不斷豐富和擴展“保險+期貨”內涵和外延,已形成可復制、易推廣的模式。農產品“保險+期貨”正迎來黃金發(fā)展期,已從小范圍試點走向鄉(xiāng)村振興“大舞臺”。
2015年,大商所在遼寧錦州義縣落地國內第一單玉米“保險+期貨”項目試點,也開啟了期貨市場深耕“保險+期貨”模式服務“三農”的篇章。2015年以來,大商所已累計投入資金約11.66億元,引導70家期貨公司、12家保險公司、10家商業(yè)銀行開展了962個“保險+期貨”項目,實現賠付超過16億元,惠及全國31個省份的超170萬農戶。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推廣和完善,“保險+期貨”項目的保費來源已逐步實現向“多方共擔”的升級,各界認可度和參與度不斷提高。記者注意到,地方政府對“保險+期貨”項目開展給予的關注和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例如,2022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財政廳、地方金融監(jiān)管局聯合印發(fā)《2022年廣西“保險+期貨”項目試點方案》,這是廣西首次在自治區(qū)層面統(tǒng)籌推進“保險+期貨”項目;2022年,江蘇省財政下達專項補貼資金1500萬元,支持試點地區(qū)符合條件的生豬養(yǎng)殖戶參加生豬“保險+期貨”。
縱觀2022年大商所“保險+期貨”項目的保費構成,財政補貼為2.72億元,占比38%,為歷年最高,而交易所補貼為2.68億元,占比37.5%,為歷年最低。在2022年的11個大豆振興項目中,除交易所支持資金外,各級財政以及農戶等共繳納了超70%的保費,其中財政資金支持比例更是首次突破50%。
然而,“保險+期貨”的積極意義背后,挑戰(zhàn)同樣不容忽視。業(yè)內專家表示,我國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整體不活躍,大宗作物一旦通過“保險+期貨”模式進行搭配,難以在期貨市場上尋找匹配的交易對手。同時,“保險+期貨”制約的因素較多,存在價格發(fā)現機制不健全、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容量有限、資金支持不足等多類問題,需要對相關條件進行完善以推動發(fā)展。
對此,大商所表示將深入貫徹落實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積極響應農戶、期貨公司等參與主體的呼聲,不斷優(yōu)化“保險+期貨”模式。在種植項目上,撬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形成綜合效應,探索解決農戶備耕期融資難、銷售期售糧難的問題,全產業(yè)鏈保障農民生產積極性。在養(yǎng)殖項目上,進一步提供便于農戶理解的標準化產品,滿足農戶隨時投保的需要,促進“保險+期貨”長效可持續(xù)發(fā)展。(記者歐陽靖雯)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