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人物事跡 ? 正文

趙景柱:在生態(tài)文明之路上忘我奔跑的追夢人

發(fā)布日期:2022-06-08??來源:新華社??作者:吳晶 康淼 顏之宏 吳劍鋒 屈婷??瀏覽次數(shù):1270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視頻)人類,需要什么樣的城市?這個科學之問,是中國生態(tài)學家趙景柱一生的求索。這個追夢的人,在“人和城”的生態(tài)文明之路上忘我奔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門他提出的“景感生態(tài)學”,一個他親手籌建的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城市所),以及受他的影響和感召,正在將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寫在廣袤大地上的接力者?!拔覀兏闵鷳B(tài)科學




(視頻)


人類,需要什么樣的城市?

這個科學之問,是中國生態(tài)學家趙景柱一生的求索。

這個追夢的人,在“人和城”的生態(tài)文明之路上忘我奔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門他提出的“景感生態(tài)學”,一個他親手籌建的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城市所),以及受他的影響和感召,正在將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寫在廣袤大地上的接力者。

“我們搞生態(tài)科學的,都不是天才,是地才”

杜鵑花、三角梅、黃槿……種種花樹,灼灼如火,在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院內開得正好。

這個中科院“年輕派”研究所,是首任黨委書記趙景柱一手籌建的;這個院落里的生態(tài)景觀,更是趙景柱親手打造的。

位于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杏林灣畔的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2022年3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這些植物就像他的孩子?!蓖轮钢@些草木說,它們是“景感生態(tài)”的生動注解:從園區(qū)的整體布局到一石一木的細節(jié),從獨具特色的“雨污資源綜合利用系統(tǒng)”到不澆水、不施肥、不打藥的草木苗圃……處處藏著綠色、循環(huán)、生態(tài)的巧思。

景感生態(tài)學是基于生態(tài)學的基本原理,從自然要素、物理感知、心理感受等相關方面,研究城市生態(tài)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的科學,由趙景柱為首的中國學者率先提出。

如果說西方景觀生態(tài)學側重從空間尺度上探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格局與過程,那么趙景柱等中國學者提出的景感生態(tài)學,則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強調人與自然系統(tǒng)之間的主客觀互動與作用,探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外景(2022年3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中國有十幾億人口,解決好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就是對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最大貢獻?!?0世紀90年代初,在海外深造的趙景柱心懷理想回到祖國。

當時,“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個詞匯在中國還鮮有人知。

1994年3月,《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白皮書》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正式通過,這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編制出本國21世紀議程行動方案的國家,趙景柱主持的前瞻性基礎研究功不可沒。此后,他潛心相關領域的理論探索,并在廣西、云南等地的掛職經歷中,開啟了基于中國國情的學術實踐。

華北腹地——雄安:藍綠交織、水城共融。這座“未來之城”的生態(tài)秀美畫卷,其中也有趙景柱團隊耕耘的汗水。

在雄安新區(qū)籌建之初,趙景柱和他的團隊就接過了“生態(tài)承載力”的專項研究課題。趙景柱改進了傳統(tǒng)評估方法,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人口當量”的概念。此后,他又帶領團隊,將景感生態(tài)學原理應用于多尺度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規(guī)劃、設計、建設、評估和管理,為新區(qū)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與生態(tài)安全研究奠定了堅實之基。

“找對象知道要找好看的,怎么就不知道把這個剪得好看呢?”同事方興在鋸樹這件“小事”上,屢次挨過趙景柱的批評。“一定要從上往下鋸,等樹枝快斷的時候,一定要在鋸口的下方鋸幾下,把下面的樹皮切斷,否則,樹枝一斷就把樹皮扯下一大截。”

“景感生態(tài)學強調人的感受和文化價值,如果學者沒有這種體驗,很難在規(guī)劃設計中實現(xiàn)城市與生態(tài)的和諧發(fā)展?!爆F(xiàn)任城市所黨委書記陳少華說,為了修剪植物,趙景柱曾多次受傷。有一次,他的大腿被劍麻劃破,鮮血直流,他卻淡定地坐下來,簡單包扎后繼續(xù)鉆進了樹叢。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景柱2006年親自規(guī)劃設計了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圖為模型(2021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園區(qū)的大小植株,留著他灑下的汗水,而辦公室的點點燈光,也記著他常年的辛勞。

伴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交通擁堵、環(huán)境污染等“城市病”引發(fā)憂慮。建設綠色、智慧、低碳、健康、宜居的中國特色新型生態(tài)城市,是國家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學者的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廣闊舞臺。“白天做管理、夜里做科研”成了趙景柱的工作常態(tài)。

粵港澳、廈門、平潭、阿爾山、大運河……怎樣用生態(tài)管理理念服務當?shù)貙嶋H,他奔波在路上。

“夜里安靜,易于思考,可以把科研時間奪回來?!币驗榱晳T了深夜開會,趙景柱帶領的科研團隊干脆把這種工作方式笑稱為“夜總會”。

趙景柱在18樓辦公室的燈,總會亮到深夜。同事朱永官院士說,每到夜晚離開或歸來,都會習慣性地抬頭看上一眼,因為“看到那盞熟悉的燈,心里就會踏實不少”。

既仰望星空,亦俯首耕耘。

趙景柱常將兩句話掛在嘴邊,第一句是“我們搞生態(tài)科學的,都不是天才,是地才”,第二句是他的導師、生態(tài)學泰斗馬世駿的話:“生態(tài)學不是學出來,是干出來的。”

“國家的錢,一分也不能亂花!”

近年來,趙景柱結合實踐提出的景感生態(tài)學理念,吸引了多國學者相繼加入研究,引領了國際上相關研究方向的發(fā)展。

而年輕的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16年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杏林灣畔,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第一根樁在此打下。

2006年3月,從麗江掛職回京的趙景柱,受組織委派,趕赴廈門籌建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

彼時的集美園區(qū)選址四周,荒草叢生。在臨時改造的舊房里,趙景柱拉了一套桌椅就開始辦公。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景柱生前的工作照(資料照片,2008年4月19日攝)。新華社發(fā)

城市所園區(qū)建設由廈門市政府出資和負責,按理來說是“交鑰匙工程”,趙景柱卻反復強調,“國家的錢,一分也不能亂花!”

那一年,建材價格猛漲,施工方突然提出地磚要漲價。趙景柱坐不住,利用周末帶著同事一路南下到廣東,看建材、談價格、簽意向性合同。

回來后,他將合同擺在施工方面前,一項一項地比價格。對方一看傻眼了,只得維持原價。

時隔多年,時任城市所綜合辦主任王玉環(huán)還記得,談判勝利,老趙像個孩子一樣開懷大笑:“這回我們賺大了!”

返程路上,趙景柱沒舍得讓大伙兒在服務區(qū)吃飯,一車人硬是熬回了單位食堂。大家圍著一張乒乓球桌,吃了個盆干碗凈。

趙景柱究竟有多“摳門”?時任中科院副院長的施爾畏撰文感言:“他掰著捏著每一分籌建經費,在精打細算上真可謂做到了極致……”

約200畝的占地面積,6.06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工程總造價不到1.59億元,每平方米均價不足2600元……在趙景柱的“錙銖必較”中,城市所如期竣工。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景柱生前的工作照(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今非昔比,一張當年的老照片,吸引著到訪者的目光:16個人,舉著一次性紙杯,對著鏡頭笑著,汗水濕透了衣衫,褲腿沾滿了泥灰。

那是2008年8月,臺風肆虐,陰雨連綿。原計劃7月底就要竣工驗收的公寓樓和食堂,仍是塵土飛揚,遍地建筑材料。

“中英聯(lián)合環(huán)境技術研究所”揭牌、第一屆城市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研討會召開、國際城市濕地生態(tài)和修復研討會召開……這一系列國際、國內重大學術活動,可全指望著新園區(qū)。

“不能再拖了,按計劃入駐,現(xiàn)場督戰(zhàn)!”8月20日這一天,趙景柱帶著管理人員,住進了連腳手架都還沒拆除的園區(qū)。

沒有生活用水、沒有空調制冷、沒有電梯設施,盛夏的工地上唯一不缺的就是蒼蠅和蚊子。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景柱生前辦公室(2021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半夜摸黑上廁所不方便,大家就白天減少飲水;大熱天沒地方洗澡,大家就半夜拎著馬燈到臨時廁所洗漱;房間里施工的味道散得慢,大家就搬進成堆的菠蘿驅味,以至于多年后,還流傳著籌建組副組長趙千鈞抱著菠蘿睡覺的笑話。

2009年12月,就在祖國東南大地的一片灘涂上,中國科學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拔地而起,中國的城市環(huán)境科學開啟新篇。

“等我好了,就回所里”

廈門,濕潤的氣候是這座美麗城市的標簽,卻也加劇著趙景柱的類風濕病。

有時一覺醒來,他手臂不能伸直,連起床穿衣都困難。組織上提出調他回京工作,他卻淡笑婉拒,調侃自己早已“久病成醫(yī)”。

不只是類風濕的折磨,長年累月的辛勞,在他身體內悄悄埋下了隱患。

2021年6月25日,在同事的“生拉硬拽”下,趙景柱被迫住進醫(yī)院,檢查身體。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景柱獲得的榮譽證書(2021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他已經連續(xù)發(fā)燒40多天了!

中科院“美麗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科技工程”先導專項項目的中期評估已經啟動,趙景柱作為首席科學家,必須按計劃完成工作。

同事們都以為,老趙很快就回來了。沒想到,檢查結果竟然是胰腺癌……

“能挺過去就挺過去,走了也就走了?!比松詈蟮?0多天時光,面對前來探望的同事朋友,趙景柱仍是一副笑呵呵的樣子。

上午,做治療,下午,幫助學生修改論文、回復郵件。趙景柱在醫(yī)院的節(jié)奏,和平時沒什么兩樣。每次看到他支著身子在病床上敲鍵盤,醫(yī)護人員都會上前制止,但人一走,他又爬起來……

2021年7月12日,同事們再見到老趙,他已形容枯槁。

“項目進展怎么樣了?”沒等大家開口,老趙率先發(fā)話。

沒人回答,在場的人都已泣不成聲。

“等我緩緩,再推動推動?!崩馅w攢足了氣力,又露出慣常的笑容。

2021年8月4日,趙景柱的病情突然惡化。彌留之際,他的嘴里還反復念叨著:“等我好了,就回所里……”

“他就是奔波的命。”妻子朱春雁抑制住眼里的淚,凝視著兩人年輕時的合影。

菁菁校園,20歲的朱春雁遇到了26歲的趙景柱?;楹?,在組織選派下,趙景柱先后赴廣西河池、云南麗江和福建廈門工作,夫妻二人常年兩地分居。

他忙,她懂;她苦,他疼。以家國事業(yè)為重的兩個人,格外珍視這份難得的知己之情。

朱春雁愛干凈,每次來廈門“探班”,趙景柱就提前搞一次大掃除。有一回,為了“圍剿”一只蟑螂,他一宿沒合眼。

還有一次,正是情人節(jié),朱春雁不小心扯壞了大衣口袋,趙景柱餓著肚子,一針一線地給她縫好。這張“工作照”被朱春雁發(fā)到朋友圈,并配上“愛心”表情。

同事們驚嘆:“平日里雷厲風行的老趙,居然會針線活!”

“情長”——城市所大門外,一塊花崗巖上刻著趙景柱的親筆,仿佛是他對一生摯愛的告白,也仿佛是他留在這世間的回響。

2021年7月,生命已進入倒計時,趙景柱強撐起身子,給城市所教育處處長王棠榮撥通了電話。

“我們所有沒有一個叫潘婷的學生?!壁w景柱的語氣有些著急。

“是廈大的客座學生,怎么了?”王棠榮有些怔愣。

“有次我在大院燒落葉還肥,這個女生就在旁邊發(fā)呆。她說煙霧讓她想起自己在農村的家,你們一定要及時幫助離家較遠的同學排解思鄉(xiāng)之情?!?/p>

王棠榮沒想到,這是趙書記最后一項“工作部署”。

細微而溫暖,趙景柱留給人們的回憶有很多。

廈門的冬天不算冷,他送軍大衣給夜里執(zhí)勤的保安驅寒;年輕同事沒有脫單,他熱情地張羅“相親飯局”;外單位的學生發(fā)來郵件求教,他會擠出時間回復指導……

電腦里,學生遞交的論文還沒有改完。離世后,他的郵箱還會收到他發(fā)給自己的“延時郵件”,上面寫滿了待辦事項……

中科院城市環(huán)境研究所原黨委書記趙景柱研究組的學生在探討景感生態(tài)學問題(2021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獻給人民,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yè),說每一句話,辦每一件事情都要與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聯(lián)系起來,跟黨走,奮斗終身?!闭碲w景柱生前的資料,看到他留在入黨申請書上的整潔字跡,同事們的耳邊響起了他的話——

“我非常感謝黨能接納我,所以一筆一畫都是用心在寫?!?/p>

趙景柱一生愛樹。他走后,有人問:如果用一種植物形容他,是什么?

有人說他是一棵胡楊,錚錚鐵骨,甘愿扎根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有人說他是一株翠竹,淡泊名利。把同事培養(yǎng)成院士,他卻甘當“院子里的知名人士”。

有人說他是一棵青松,筆直挺立。歷經風雨,依然守持直望蒼穹的胸懷抱負。

又是一年春來到,城市所里草木亭亭如蓋、花團錦簇。

依稀仿佛,那個躬身勞作、揮汗如雨的人,還在。(記者吳晶 康淼 顏之宏 吳劍鋒 屈婷)

責任編輯:李沛真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wǎng)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wǎng)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